• <tt id="qq0qq"></tt>
  • <tt id="qq0qq"></tt>
  • <li id="qq0qq"></li>
  • <tt id="qq0qq"></tt>
  • 投稿郵箱:qizhixmt@126.com
    站內搜索:
    旗幟網 >> 期刊 >> 《旗幟》雜志 >> 2025年第2期

    迎接英雄回家 傳承紅色基因

    李澤新
    來源:旗幟網2025年04月01日16:32
    文字縮放: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各位觀眾,空軍運-20專機正緩緩穿過水門,第十一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到祖國。這條回家的路,他們走了70多年?!?024年11月28日,在遼寧省沈陽市桃仙國際機場,我面對直播鏡頭說出這段話。由退役軍人事務部宣傳中心主辦、長達70個小時的“山河如愿 英雄回家”——第十一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國防公開課直播正在進行中。直播開始前,作為主持人的我深深吸了一口氣,像個戰士一樣挺起胸膛、打起精神。

    冬雪盼歸人。國旗為蓋,軍機護航,儀仗相伴,禮槍鳴響……祖國和人民用最高禮儀,迎接43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的遺骸歸來。英雄回家的場景通過“中國退役軍人”等全媒體平臺傳遞到千家萬戶。

    從2021年開始,我連續4年參與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直播的策劃和主持工作,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第一次策劃直播時,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陳列館里,我在一件志愿軍烈士遺物前久久佇立。那是志愿軍戰士出征時系在棉衣外的腰帶,長度還不到60厘米。一瞬間,我的思緒飄到了那個冰天雪地的寒冬,仿佛看到戰士穿著單衣,緊束著這條短小的腰帶,饑餓、寒冷正侵襲著他,可他心中燃燒著對黨的忠誠和對祖國的熱愛。雄赳赳氣昂昂,英雄兒女跨過了鴨綠江。

    如今,他們終于回家了,迎接他們的同樣是身著軍裝的戰士。曾有一位新兵悄悄問我:“我能否知道自己會抱起哪一位先烈的棺???”直到正式執行任務那天,他抱起先烈的棺槨,才發現上面只有一串編號。任務結束后,他專門對我說:“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沒有留下名字,但我知道他們是中國軍人,是中國英雄!”

    安葬儀式結束后,我采訪了一位志愿軍老戰士。他連續11年出現在迎回志愿軍烈士遺骸的隊伍中。年過九旬的他,早早地等候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門口,翹首企盼戰友的歸來。他目光堅定地說:“每一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我都要去迎接,這是我對犧牲戰友許下的承諾。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有生之年,我會繼續帶著犧牲戰友的心愿去發揮余熱,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自己的貢獻?!?/p>

    70多年來,黨和國家從未忘記先烈。2014年至2024年,我國已將981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接回祖國,并通過DNA技術鑒定烈士身份,幫助烈士尋找親人。讓英烈從無名到有名、從回國到回家,不僅是烈士親屬數十載的企盼,更是黨和國家對烈士的尊崇與銘記。

    沈陽城區的道路兩旁,市民們高舉著國旗,目光追隨著運載烈士遺骸的軍車,眼神中滿是感恩與敬意;桃仙機場,港澳學生代表熱淚盈眶,淚水里飽含著對祖國英雄的熱愛與欽佩;安葬棺槨的烈士陵園,中央和國家機關青年代表神情肅穆,敬獻花籃,向志愿軍烈士墓莊重地行三鞠躬禮,抒發追思與緬懷之情……尊崇英烈、傳承英雄精神,日益成為全民共識和社會風尚。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對英烈最好的紀念,就是弘揚他們的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攻堅克難、勇往直前。我愿始終做一名信念堅定、擔當有為的講述者,讓英烈故事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堅實橋梁,激勵新時代的奮斗者積極投身民族復興的壯麗事業,讓歷史的記憶永不褪色、讓英烈的精神永垂不朽。

    (來源:《旗幟》2025年第2期;作者系退役軍人事務部宣傳中心主持人)

    ( 編輯:劉瓊   送簽:鐘鳴   簽發:林燕 )

    一本综合久久免费